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问答 成语问答
有关诚信的成语典故或名人轶事有哪些-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或名人轶事
tamoadmin 2024-11-04 人已围观
简介一代廉吏陈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人称文苑先生,今河南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东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古时人称陈太丘,他为官清正廉明,理政有方,秉公办事,心地宽厚,善于以德感人,留下了“陈寔遗盗”的千古美谈。脍炙人口的《梁上君子》历史成语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太丘八景”闻名遐尔。清朝末年,捻军血战太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抗日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在太丘制造了骇人
一代廉吏陈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人称文苑先生,今河南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东汉时属颍川许县)人。东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古时人称陈太丘,他为官清正廉明,理政有方,秉公办事,心地宽厚,善于以德感人,留下了“陈寔遗盗”的千古美谈。脍炙人口的《梁上君子》历史成语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太丘八景”闻名遐尔。清朝末年,捻军血战太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抗日战争年代,日本侵略者在太丘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太丘惨案”,遭到屠杀的太丘百姓近千人;淮海战役太丘战斗中,李春堂等16位革命先烈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长眠于此。
陈寔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他自幼聪颖好学,稍长做都亭佐,都亭即古代城郭附近的亭舍,也就是做辅佐都亭的小吏。县令邓邵发现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于是就推荐他到太学学习。学习期满,先后出任颍川太守督邮、西门亭长,又转任该郡功曹(负责总务的官员),后补任为闻喜县(在今山西省)县长,旬月(时间很短)因母丧离职,旋复任太丘长,即到今天我们永城西北的太丘任县长。太丘,春秋时名犬丘,西汉时以此为治所建敬丘侯国。东汉明帝时改敬丘为太丘,桓帝时陈寔任太丘长。《后汉书·陈寔传》记载:在任期间,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邻县入户归附者甚众。南朝刘义庆主编的记述汉末魏晋时期名人轶事的《世说新语》、明清《永地县志》和太丘当地都记载或流传着陈寔在太丘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劝农耕织 廉洁奉公
陈寔赴太丘上任,居家坐牛车而来,随车带有弹棉花弓、纺车等日常生活用具。后老牛产了小牛,他认为小牛是吃太丘当地的草料长大,坚持将小牛上交官库。相传他还让夫人坐上牛车带上花弓、纺车,劝农耕织勤劳持家。至今太丘还传颂着这样一首民歌:
汉吏盛传陈寔公,牛车共挽带花弓。牛生一犊仍归库,雅化德风千古称。
诚信为本 严守法度
《世说新语》方正篇记载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而行),期日中(相约中午)。过日中,太丘舍去(离开不等),去后乃至。元方(陈寔的大儿子,名纪)时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离开)。’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不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道歉),元方入门不顾”。
此故事是说,陈寔和朋友相约一天中午同去办事,时逾中午朋友不来,陈寔毅然不等而去。朋友过午而至,质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家父为何不等?元方义正词严地告诉他:“你不守信用理应如此”。后人作律诗《陈太丘与友期》赞曰:
千金一诺重如山,万物初开诚为源。事者有期须事事,言之无信莫言言。日中人去休目真目,时过我来应愧颜。君看陈公化盗处,长留圭臬在人间。
“圭臬(gui nie)”即圭表,此喻准则、法度。东汉时,陈寔被美誉为“循良吏”,“循良吏”即指遵守法度有政绩,人民赞扬的官吏。
执法如山 主次分明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寔这样一件事。说的是:陈寔做太丘县长时,有强盗杀了一个财主,他带人前去追捕。半路上又听报有一个女人生下婴儿抛弃不养,他立即回头处理弃婴一案。主簿指责他:“盗贼的案件重大,应该先去查办”。陈太丘说“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陈寔急救平民婴儿的行动成为千古佳话。
梁上君子 源于太丘
“梁上君子”的故事自东汉以来人们乐于称道且远播海内外,这一知名的典故源于陈寔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它究竟发生在何地却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此典故就源自陈寔在太丘任上;一说发生在陈寔的故里。究竟孰是孰非,让我们来看一下《后汉书·陈寔传》中的叙述:“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实阴见(暗地看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跪拜于地请求治罪)。实徐譬(教导)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hui,赠送)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此故事说的是有一小偷夜入陈寔家中躲房梁上准备行窃,陈寔入房暗暗地看见了,于是他招呼子孙严肃地教训道:“做人不可不自勉励,不善的人未必生成就是坏人,后来养成了恶习,梁上君子就是这类人啊!”小偷大惊,立即跳下来叩头认罪,陈寔又训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坏人,或者是家庭贫困造成的吧。”接着就让家人送给他两匹绢布,从此全县再无盗窃。
我们从陈寔在太丘上任赶牛车劝农耕织来看他是带着家属来太丘任职的,他招子孙训诫是属实的;二则陈寔辞职返里不久即党祸缠身,他为众人开罪自投监狱坐牢达20年之久不可能遇盗;三则他训导“梁上君子”之后,再无盗贼。陈寔回故乡,无论入狱前后皆为平民百姓,如有此举也不会影响全县无复盗窃。所以陈寔只有身为太丘长才可能有此义举,对全县也才能有如此大的影响。最后,清末邑人吕永辉《太丘八景》之一《陈庙霜松》诗中有“化盗仁风被万方”之句则认定感化小偷在太丘。故我认为“梁上君子”非我们太丘莫属。
仁德安民 远近称颂
《世说新语》政事篇还记载:“陈元方年十五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做了什么好事)?’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安抚)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姿(任凭)其所安,久而益敬。”大意是,袁公问陈寔的大儿子元方:“你父亲在太丘县做了哪些好事,受到远近人的赞扬?”元方告诉他:“老父在太丘对强悍霸道的人用德使他们归顺,对弱小无助的人用仁爱去安抚,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越长越受尊敬。”由此可见陈寔在太丘确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为民辞官 义愤返里
陈寔任太丘长时间不长,有的说仅一年,实际可能长些。否则他的善事美德不可能传颂全国,以致“陈太丘”之名流传万古千秋。根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永城县志·名宦志》记载:东汉恒帝时陈寔任太丘长。查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年至167年在位20年,陈寔任太丘县长多长时间记载不祥。是时现在永城境内的太丘、赞阝县、临睢县隶属沛国。因沛相来太丘收赋税搜刮民财违法,陈寔“乃解印绶(官员带在身上的带子)去”愤然辞官返里。
千秋万代 赞美陈寔
陈寔因抵制顶头上司辞官回到故里后,太丘县在三国时并入赞阝县,改属谯郡。元代赞阝县废并入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建置的永城县。正因为永城辖东汉时的太丘县,东汉名士陈寔曾任太丘长所以永城被称为古太丘。后人为纪念陈寔,在太丘村东建陈太丘祠祭祀他。明代永城训导陈聪在《太丘清气》一诗中赞美陈寔道:“犹喜仲弓遗范在,熙熙百里播淳风。”清代永城八景称太丘八景,其中《陈庙霜松》赞陈寔道:
霜压苍松冷韵长,荒祠异代祀循良。聚星盛事传千古,化盗仁风被万方。尝听黎民歌惠泽,时来野老颂甘棠。乡人共畏陈君短,党成亦不妨。
东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陈寔84岁病终家中。临终遗嘱:俭丧事,薄棺木,穿原衣……闻者莫不失声痛哭。及葬,海内奔丧者三万余人,披麻戴孝者以百数。身后谥号“文范先生”。为弘扬东汉陈寔在太丘的美德,近年太丘镇人民政府在太丘中心大街敬立了高大的陈寔塑像,还规划在原址重建陈太丘祠,再现“陈庙霜松”的景观。
老莱子的轶事典故
象棋是中国最传统的棋艺,但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早的说法是源于西汉著名的韩信。
据说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要求封C王,刘邦当时只能同意韩信为异姓王的称号。刘邦的分封制,在王朝建立之初,一直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为了拔掉这根刺,刘邦和狠毒的吕后一起谋划如何除掉这些异姓国王,集中皇权。韩信被诬告谋反,被刘邦带到北京。刘邦罢黜了韩信的皇位,降韩信为侯。之后,吕后和萧何联手加害韩信,韩信因叛国罪入狱。
韩信知道这次逃不掉了,但是他的本事还没传下去!因此,他向吕后提出,他想写一部孙子兵法,把他的孙子兵法思想代代相传。然而,吕后不同意。而是命令韩信不要写孙子兵法。于是韩信叹道:吕后要永远消失在历史中了!一个天天给韩信送饭的狱卒,很佩服韩信。饭后,他跪在韩信面前,希望韩信教他军法。但韩信说,他被抓是因为他的战斗能力,不想牵连无辜的人。
后来狱卒来给韩信送饭的时候,眼里满是泪水。韩信说:“吕后已经要杀我了吗?”狱卒回答:“是的!”让狱卒韩信坐下,然后拿起一根筷子,在地上画了一个盒子。盒子中间画了一个“界”,写着“楚河”、“汉界”。边界两边画了36个小方块。韩信说这是自己研究的奇迹,为了报答哥哥的照顾,就教给了哥哥。韩信分了三十二张纸,其中十六张写着项、兵、马、车四个字,另外十六张写着将军、秀才、项、卒四个字。
告诉韩信的狱卒,双方对峙,然后他移动这些纸片代表行军策略。韩信被杀后,狱卒跑了。他拿着韩信给自己的魔法,去了一个地方隐居,终日推演魔法。后来,他写了一本特别的书。因为“棋”和“棋”是谐音,而这个又很像一个战场,所以命名为“棋”。
风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玩具。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子”,在北方被称为“风筝”。唐朝的赵信写了一本书《熄灯鹞文》,里面记载了韩信发明了风筝。然后,在与项羽的战斗中,张亮坐在风筝上唱楚歌,这种歌传到了项羽的营地,导致许多楚军召回家乡逃跑。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其他人说张亮当时没有坐在风筝上。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韩信命人用牛皮做了一个风筝,用竹笛系住。风筝飞上天空后,笛子被风吹起,汉军借着笛声唱起了楚歌。还有人说,韩信在这场战役中不仅用了风筝,还用它来测量距离。
除了以上两个故事,民间还有关于韩信分油的故事。两个人在路边挣扎。他们有三个容器,一个篮子,一个罐子和一个葫芦。总共有十斤油,只能用这三个容器装。但是这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平均分成五五十分。篮子里装满了油,罐子和葫芦是空的。但是,油箱只能装七斤油,葫芦只能装三斤油。这对两个分油员来说很难,所以两个人把这三个容器倒着拿,不能平分。韩信骑马过马路,看到这件事,对两人说:“葫芦归锅,篮子归筐。分完油我们各回各家吧!”两人听了韩信的方法,真的把这十斤油平分了。人们通常的想法是把大容器里的东西倒出来,而韩信逆向思考,把小容器里的东西“还”到大容器里。光是这种思路就灵活多了。
除了这些故事,还有很多和韩信有关的成语,比如多多益善,十面埋伏,人,栈道明修,暗无天日,忍辱负重,云梦虚妄等等。
周公的典故轶事
二十四孝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项羽的轶事典故
周公恐惧流言,典出唐代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一成语,说的是两个人:西周时的姬旦与西汉时的王莽(新朝建兴帝)。
周公有圣德,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业。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滕,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侯。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于是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后来有一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滕,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假设当管叔、蔡叔正四处散布流言诬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时候,周公便一病而亡;假设金滕之文始终未被成王所知,那就说不清楚周公姬旦到底是忠是奸了。后世的史书中周公岂不就成了奸臣。
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成帝刘骜的表兄。其人奸诈,依仗外戚专权,阴谋夺取汉家刘姓天下。但他深恐人心不服,于是预先谦虚恭谨、礼贤下士,假行仁义,当时天下人都齐声称颂王莽的圣贤仁义之名。后来王莽终从王太后处逼得传国玉玺,自立为帝。假设王莽在代汉称帝前就亡,那就没人知道他心底的不臣之心。其后的史书中王莽就成了一代贤臣,名垂青史了。
此诗大抵说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周武王姬发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称周成王。因成王年龄很小,不能亲自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辅佐,处理政务。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们很想篡位夺权,但又惧怕周公,于是就合谋陷害周公,他们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王位。年幼的成王不断地听到这些流言,对周公就不太信任了。周公本来一心辅佐成王,却遭到诽谤,为了躲避嫌疑,让成王认清事实真相,他便辞离京城镐京,到了洛阳。后来成王明白了事实真相,悔恨自己听信谗言,于是用隆重的礼仪把周公请了回来。
管叔、蔡叔贼心不,他们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阴谋夺权。成王命周公率兵镇压叛乱。周公领兵很快就讨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发动的反叛。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使他亲理国政。成王正式接管朝政那天,前往祖庙祭告祖先。在祭礼仪式上,成王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有感慨地对文武百官说:“我一定要从以前的惩戒中吸取教训,以防止后患。” 古人讲的行周公之礼指的是行房事。
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于是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便发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发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一种委婉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灭商归来,在镐京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今天我们看来,觉得这种祈祷是好笑的,可是对三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来说,那是十分真诚无私的。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尚未稳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复杂形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使整个国家失去了重心,形势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收拾这种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不少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代,大一统和君权至上局面形成之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于是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的说法。
周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纪尚小,关于周公作为叔父如何处理当时朝中面的这一问题,从春秋时期,一直是众说纷纭。《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传”;《左传·定公四年》又记,成王在武王之后继位时,“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由于天下刚刚稳定,成王还在少年时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从这些可了解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没有篡夺王位的意思。《孟子·万章》说得更为详细,“周公尔有天下”。 山东曲阜周公庙位于曲阜城东北里许处的周公庙,全称文宪王庙,亦称元圣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因封建帝王曾封周公为“元圣“,故又得名为元圣庙。公元1008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在太庙旧址重建新庙。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建,达现今规模。周公庙现占地28000平方米,三进院落,有门、坊、亭、殿等明、清建筑13座57间。其间桧、柏、楷、槐等古树庇荫,十分壮观。周公庙的大门额题“棂星门”。门内左右各立石坊一座,东坊额刻“经天纬地”,西坊额刻“制礼作乐”,赞颂周公德绩。元圣殿是周公庙的中心建筑。殿内塑有周公像,正中上悬“明德勤施”匾额。
轶事怎么读
项羽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
释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无一还心”。
沐猴而冠
释义:亦作“沐猴冠冕”。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四面楚歌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取而代之
释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先发制人
释义: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秋毫无犯
释义: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一决雌雄
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指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霸王别姬
释义: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庄舞剑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人为刀俎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是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张良的历史典故
轶事 [yì shì]
词语解释:
[anecdote]?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
名人轶事
李清照轶事
拓展 轶事典故
成语解释:
轶事: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典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详细解释:
轶事,也写作“逸事”,一般是指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
不少轶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丰富、加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有的出版社出版的《中外作家轶事》、《中外艺术家轶事》都属于这一类。古同“溢”,充满而流出。
张良的历史典故
一、张良有哪些故事典故一、张良的典故
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3、暗度陈仓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4、张良与道教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二、人物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后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二、关于张良的成语故事孺子可教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
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转身就走并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
张良听了,连忙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
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
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
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由此而来的一句成语:孺子可教。
三、张良说我出谋划策的历史典故或原因有霸王别姬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项庄舞剑
成语故事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
十面埋伏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暗渡陈仓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四面楚歌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汗马功劳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拔帜易帜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养虎遗患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楚军与汉军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楚,宣布停战。项羽领兵东归,刘邦西进。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目前汉军势力日益强大,诸侯也支持,可抓住时机消灭楚军,不能养虎遗患。”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分我杯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
大逆不道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军与汉军在广武城相遇,项羽想与刘邦单独角斗来结束战事,刘邦活不肯应战,只是列举项羽十大罪状,说项羽是大逆不道。项羽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士兵向汉军放箭,刘邦中箭,汉军只好退回皋城防
解衣推食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
借箸代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执不下时,谋士鹂食其也没有别的好办法,这时张良进来拜谒。刘邦问怎样才能尽快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张良见刘邦桌上有筷子,就拿起筷子在桌上画起来,指点江山。刘邦顿时茅塞顿开、喜笑颜开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四、张良的故事有哪些字什么的有人答了,我就知道几典故1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
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
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2。
。先世原为韩国贵族。
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
后韩王成被项羽,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
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
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
五、张良的故事秦始皇采用了很多措施压制人民的反抗,但是他对人民太残暴了,反抗是制止不住的。
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带大队人马外出巡视,行进到博浪沙(河南原阳县),车队正在缓缓前进,突然飞来一个大铁椎,只听哗啦一声,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被打得粉碎,把秦始皇吓坏了,他真发火了,立刻下令,全国搜捕刺客,结果搜查了十天,也没抓到,只得算了。
刺客是谁呢?原来他叫张良,是韩国人,他要为韩国报仇。他有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使用的兵器是一个大铁椎,足有六十斤重。他们预先得知秦始皇要从博浪沙经过,就在路旁树林隐蔽的地方埋伏好,只等车队到来,哪知这一椎扔出去没砸准,他们只得马上躲起来。
张良躲过了搜查,就在下邳(江苏睢宁西北)住下来,一面钻研兵法,一面再等报仇的机会。
说起张良学兵法,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呢。
有一次,张良独自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见一位穿土**大褂的老人,坐在桥头上。他见张良走过来,故意将一只脚向后一缩,一只鞋掉到桥下去了。
老人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张良听了有点不高兴,可是一想,他是老人,不多计较,就到桥下,拾起鞋子,又走上来递给老人。
谁知那老人不接鞋子,却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没说什么,就又顺从地给老人穿上了鞋。
那老人这才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走了。
张良觉得这位老人好奇怪,不是一般人,站着没动,目送老人走远。
谁知老人走了很远又返回来了,对张良说:“年轻人,不错呀,我倒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来见我。”
张良听后忙跪下答应了。
第五天,张良一早来到桥上,谁知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约会,怎么叫老人等你呢?”
张良急忙认错,老人说:“走吧,再过五天早点儿来。”说完,一甩袖子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跑向大桥,还没上桥,就看见老人了,老人瞪了他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到了第四天半夜,张良就来到桥上等。一会儿,看见老人一步步走来。这次老人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对张良说:“这才对了。”然后从袖子里掏出一部书交给张良,说:“回去好好读,将来可为国家出点儿力呢。”
张良还想再问,老人不再说话,头也不回,就走了。
这时天才亮,张良趁着晨光一看,这部书原来是一部珍贵的兵书--—周朝姜太公编的《兵法》。
从此,张良刻苦钻研《兵法》,后来成了有名的军事家,为灭秦和汉朝的建立出了力。
六、张良的轶事典故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七、张良说我出谋划策的历史典故或原因有霸王别姬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项庄舞剑成语故事公元前208年,项羽率40万大军开往咸阳,被刘邦的守军挡住。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
刘邦到鸿门后,项羽设计让项庄舞剑助兴,意在乘机杀了刘邦。项伯也舞剑助兴,百般保护刘邦,刘邦手下樊哙冲进营帐来保护刘邦,刘邦借机逃离十面埋伏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
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暗渡陈仓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四面楚歌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汗马功劳成语故事西汉初期,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刘邦当了皇帝后就让萧何做丞相,其他武将不服,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逐野兽的狗,而指明野兽方向的是人,你们只是有功劳的狗,而萧何则是这个猎人。”
拔帜易帜成语故事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养虎遗患成语故事秦朝被推翻后,楚军与汉军订立和约,以鸿沟为界,西边归汉,东边归楚,宣布停战。
项羽领兵东归,刘邦西进。张良和陈平对刘邦说:“目前汉军势力日益强大,诸侯也支持,可抓住时机消灭楚军,不能养虎遗患。”
破釜沉舟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决战,终于击败秦军分我杯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大逆不道成语故事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军与汉军在广武城相遇,项羽想与刘邦单独角斗来结束战事,刘邦活不肯应战,只是列举项羽十大罪状,说项羽是大逆不道。
项羽气得浑身发抖,命令士兵向汉军放箭,刘邦中箭,汉军只好退回皋城防解衣推食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手下的韩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刘邦。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给韩信,还给韩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马。
韩信带兵灭掉齐国。项羽派武涉去劝韩信自立为王,被韩信拒绝借箸代筹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争执不下时,谋士鹂食其也没有别的好办法,这时张良进来拜谒。
刘邦问怎样才能尽快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张良见刘邦桌上有筷子,就拿起筷子在桌上画起来,指点江山。
刘邦顿时茅塞顿开、喜笑颜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刘邦。
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八、关于张良的故事张良生平简介张良(?~前186),西汉初年的重要谋臣。字子房。先世为战国时韩国人。祖父开地、父平,曾五世相韩。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聚众响应。不久归属刘邦,此后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协助刘邦制订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对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进据咸阳时,看到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很想留居宫中;张良说刚入秦就想贪图安乐,这是“助桀为虐”。刘邦听了,立即还军霸上,因此得到秦民的拥护。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项之间关系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良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汉二年(前205),刘邦在彭城一战中遭到惨败,张良又建议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起兵反楚,从而奠定了日后对项羽实行战略包围的基础。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刘邦为了摆脱困境,曾一度想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复立六国之后,以牵制项羽。张良力陈其弊。刘邦顿时改变主意,这对楚汉战争以及此后的形势有重大影响。刘邦即帝位后,封张良为留侯。他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这些建议有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