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送柴侍御王昌龄-送柴侍御王昌龄翻译

tamoadmin 2024-10-27 人已围观

简介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释:侍御:官职名。通波: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两乡:两处地方。译文: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

送柴侍御王昌龄-送柴侍御王昌龄翻译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格律:○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注释:

侍御:官职名。

通波: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两乡:两处地方。

译文:

沅水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有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乡呢?

前言: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赏评: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流水和波浪感觉不到离别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冈流淌,马上就要离开你了,在着送别之际,我却不觉得悲伤。同在一条江边,风雨共进,明月哪里知道我们身处两地?仍然照耀着我们的前方。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着武冈,

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

同顶一轮明月有何曾身处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同望一轮明月,同住一个地球村

青山一道同云雨。

出自:《送柴侍御》唐朝王昌龄,原诗如下: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白话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白话文: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扩展资料

鉴赏:

作者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的第一句是通波还是通流呀?

疫情期间,日本舞鹤市政府驰援大连的物资,每一个纸箱上都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体现了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情谊。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的《送柴侍御》,原文如下: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流水通波接武冈” ,沅江的流水连通着武冈。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诗人被贬龙标,他的友人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在送别之际,诗人望着滚滚的沅江水,想到眼前的流水会顺流到武冈,柴侍御可从水路直下武冈,于是诗人用一“接”字,不仅写出龙标和武冈两地的地理距离不远,也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心理距离很近。

“送君不觉有离伤” ,送你离开的时候不自觉就产生了离愁。这一句直抒胸臆,写离别时的伤感。在送别之先,诗人已有心理准备,本来不打算在友人面前流露出伤感来呢。不曾想,临到分别之时,离愁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般,汹涌而出。在这一刻,情感战胜了理智,“不觉”一词写出了诗人与柴侍御的深厚友谊。

“青山一道同云雨” ,从龙标到武冈一路连绵的青山共沐风雨。从地理距离上来看,龙标距武冈有一百多里,气候和天气上并无差异,所以出现“同云雨”的现象。如果仅仅理解到这一层,就有些浅薄了。诗人由这种自然现象联想到两人的友谊,于是“同”字便有了一语双关之妙,既指两地天气相同,也指两人心意相通。

“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在这里,月亮成了联系诗人和友人的媒介。诗人生活的时代,通讯方式尚不发达,但在诗人看来,只要同顶同一轮明月,只要沐浴同一片月光,不管相隔多远,都是同乡。如此一来,诗人用“明月”这一意象消除了山海的阻隔,把自己与友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分别之际,为了宽慰友人,诗人把自己的离愁压在心底,用“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乐观来安慰友人和自己。在流传过程中,这一联诗句所体现出的志同道合、心手相连的精神突破了送别诗的范畴,使后世的读者从中获得了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力量。

“青山一道,风雨同担”

是 通波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赏析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送柴侍御王昌龄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全文为“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是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县)期间所写,当时友人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临行前,王昌龄以这首诗为他送行。

全诗的意思是:沅江水路通达,连接着龙标与武冈,送你远行也便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两地青山同承云雨,一轮明月之下,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这与先前日本援助我国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形成呼应。

这句话出自记载唐朝僧人鉴真事迹的历史典籍《东征传》。大概在1300年前,崇敬佛法的日本长屋王造了千件袈裟,布施给唐朝众僧。袈裟上绣着四句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此偈,很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在古代,日本文人常用这样的话语来鼓励自己,认为天地间的山水是相通的,而这两句话则一直代表着中日之间的真挚友谊。

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我们不见彼此,但我们心意相通。一千年前,这心意是佛法的博爱宽广。一千年后,这心意是人类之间的惺惺相惜。

中国和日本同在汉字文化圈,寥寥几个汉字就足以传递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

再次让全世界强烈感到,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

唯有彼此间信赖、相互间合作,

才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

历史才能在磨难中曲折发展,

人类才能在考验下勇毅前行。

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所在。

病毒无情人有情

疫情是一时的

友情是长久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我们期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及出处送柴侍御原文及译文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赏析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

唐 王昌龄的《送柴侍郎》的意思

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2、《送柴侍御》全文为: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全诗的意思是:沅江水路通达,连接着龙标与武冈,送你远行也便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两地青山同承云雨,一轮明月之下,我们又何曾身处两地?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

“离愁渐远渐无穷”,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远”,就意味着空间距离之大,相见之难。所以不少送别一类的诗词就往往在这个“远”字上做文章。比如:“荆南渭北难相见,莫惜衫襟着酒痕。”“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它们都是以不同的形象着意表现一个“远”字,而那别时之难,别后之思,便尽在不言之中了。然而,王昌龄的这首《送柴侍御》倒是别开蹊径的。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们对友人的思念,“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仓曹宅夜饮》)。所以这三四两句,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说到这里,我们便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它强压心底,不让它去触发、去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 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不得不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不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么?是的。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它既不会被柴侍御、也不会被读者误认为诗人寡情,恰恰相反,人们于此感到的倒是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便是生活的辩证法,艺术的辩证法。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不是更生动、更耐人寻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