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谚语歇后语积累与运用的区别和联系-谚语歇后语积累与运用的区别

tamoadmin 2024-10-26 人已围观

简介歇后语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

谚语歇后语积累与运用的区别和联系-谚语歇后语积累与运用的区别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什么是谚语?

这乃是一个自古而今众说纷纭的问题。我国古代见诸书面的谚语界说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尚书》的“俚语曰谚”;《礼记》释文“谚,俗语也”;《国语》韦注“谚,俗之善谣也”;《汉书》颜注“谚,俗所传言也”;《文心雕龙》的“谚者,直言也”;《说文解字注》的“凡经传所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及《古谣谚·凡例》的“谣训徒歌”、“谚训传言”,二者“对文则异,散文则通,可以彼此互训”,等等。另有一些典籍,还对谚语以里谚、俚谚、俗谚、鄙谚、野谚、口彦、里语、鄙语、俗话、古话、常言等相称。这些界说与称谓,各执其理,各遣其词,但大多流于片面,偏重管窥谚语的俗传性特点。唯“前代故训”一说,多少点出了谚语的实质。

本世纪二十年代初,郭绍虞先生深入谚语若干本质特点,在《谚语的研究》中说:“谚是人的实际经验之结果,而用美的言词以表现者,于日常谈话可以公然使用,而规定人的行为之言语。”半个多世纪以来,谚家群起,界说更丰,但迄今也未能定于一尊。可喜的是,这些界说业已广涉谚语实质的方方面面,大体勾勒出了谚语作为科学字眼的涵义和范畴。

在此情况下,博采众长,为谚语草拟一个较为妥当的定义,应该说是可能的;由于要编《集成》,确定一种协调工作的界说,无疑也有必要。据此,在《中国谚语集成》编纂方案中作了这样的界定:“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这个定义,未必尽善尽美,但实践表明,用它协调全国谚语集成工作,是基本可行的。当然,作为定义它只原则厘定了谚语的基本范围。

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歇后语,他们的概念和区别各是什么?求助!

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等,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两种。谐音歇后语,例: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寓意歇后语,例: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歇后语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歇后语、谚语、俗语三者有何区别?

1.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2.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格言,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从句法结构角度说,格言是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句子,可以独立用来表达思想。

3.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4.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谚语跟歇后语有什么区别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 前一部分说完后,停顿后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因此下面几局均为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 爹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规律和道理的句子 。 因此下面这句应是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再给你举几个谚语和歇后语的例子。 谚语: 矮字面前莫说短。 爱叫的母鸡不下蛋。 白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打人一拳,防人一脚。 谁养孩子谁当娘,谁种土地谁收粮。 歇后语: 爱克斯光照人——看透你了。 吃了木炭——黑了心。 光头打伞——无发无天 口传家书——言而无信 米店卖盐——多管闲(咸)事

满意请采纳

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定型的通用语句,包括谚语、俚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

俗语与谚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谚语是俗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谚语也是俗语,但俗语不一定是谚语,如:“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只能算是俗语而不是谚语。

谚语的特点是以通俗简练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内容涉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最为常见的是农谚和气象谚语,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大于马上要来到”,“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另外还有关于哲理的、保健的和道德方面的,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饿时给一口,胜过饱时给一斗”。

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