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成因 成语成因

唇亡齿寒成语解释-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出自什么时期

tamoadmin 2024-10-23 人已围观

简介“唇亡齿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形容两个关系密切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其典故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韩国与赵国之间的联盟关系。“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深刻地阐述了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一价值观,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做到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同让生活更加美好。一、唇亡齿寒的成语来源“唇亡齿寒”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三》:“秦不废楚而取韩,楚不废魏而取赵,赵不废韩而恶齐,齐不

唇亡齿寒成语解释-唇亡齿寒的成语典故出自什么时期

“唇亡齿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形容两个关系密切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其典故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韩国与赵国之间的联盟关系。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深刻地阐述了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这一价值观,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做到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同让生活更加美好。

一、唇亡齿寒的成语来源

“唇亡齿寒”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齐策三》:“秦不废楚而取韩,楚不废魏而取赵,赵不废韩而恶齐,齐不废赵而轻魏。唇亡齿寒,君子病於上下之失节也。”

二、唇亡齿寒的典故

1、“唇亡齿寒”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韩国境内。当时,韩国虽然实力强劲,但因为其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和周边国家组成联盟。

2、与此同时,作为韩国的邻国之一,赵国联合秦国对韩国进行攻击。韩国被迫请求治理另一邻国魏国加入反击战,但魏国表示担心秦国的反击,并拒绝协助韩国。

3、最后,韩国只好向另一个邻国赵国请求军事援助,成功抵御住了秦国的进攻。

三、唇亡齿寒的寓意

1、“唇亡齿寒”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寓意是:彼此之间关系亲密的人或事物,一旦其中之一遭到损失,就会对另一个造成冲击和伤害,因此应该相互依存,互相照应,共同前进。

2、在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中,“唇亡齿寒”更是一条至理名言,表明了维持各国之间友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唇亡齿寒与现代社会

1、“唇亡齿寒”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时期,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如家庭、公司、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互相合作、彼此支持、相互依存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唇亡齿寒的意思和典故

成语故事唇亡齿寒出自哪里?唇亡齿寒的意思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而虞、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他们的祖先又都姓姬,所以相处的十分和睦。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个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虢国。晋军得胜归来,借口整顿兵马,驻扎在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又灭掉了虞国,活捉了虞公。荀息特意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左传·僖公五年》

求解驿站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活学活用朝鲜自古就是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可谓一体。

妙语点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两者利害相关,互相依存。宫之奇用这个恰当的比喻,指出了虢、虞两个小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虞公没有听信宫之奇的劝谏,只顾得贪图眼前利益,缺乏远见和纳谏情怀,结果既损害了虢,也葬送了虞的江山,自己还沦为了俘虏。唇亡齿寒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近义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反义势不两立

唇亡齿寒的典故、?

唇亡齿寒的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唇亡齿寒的意思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成语故事

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征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处在虞国的外面。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有言:‘辅车(颊骨与牙床)相依,唇亡齿寒’,所指的就是虞国和虢国之间的相依关系。”结果虞国国君没有听从劝告,晋国在灭了虢国后,顺便也灭了虞国。

用典形式

唇亡 清·黄遵宪:“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

唇齿 唐·高适:“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辅车 宋·刘筠:“处末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忌唇齿 宋·张孝祥:“比邻寒亡忌唇齿,君但勤渠送川纸。”

唇齿国 唐·杜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齿累 明·李东阳:“惜哉鹬蚌功,误为唇齿累。”

唇亡齿枯 唐·白居易:“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暮虢朝虞 金·元好问:“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何为唇亡齿寒,荣辱与共

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唇亡齿寒字面意思是,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且多用于利益双方,面临选择与困难之时,荣辱与共。

此成语出自于春秋时代,晋献公为了扩张自己的国土,先后占领了多个周边的小国,为了达到让晋国(鼎盛时期,地跨晋、豫、冀、 陕,疆域辽阔)更加强大,他将自己的攻占蓝图伸向了虞(山西晋南)、虢(陕山宝鸡)二国之上,但是碍于地区形势,晋国与虢国,以及当时身的军队实力,无法做到齐灭两国,想先将虢国拿下,再做打算。为此晋献公召集了大臣,大臣荀息就献上一计,虞王好收纳各国珍宝,他建议用良马玉壁去讨好虞国虞公,让其让道去攻打虢国。晋献公听后大喜却也担忧。晋献公:虞国有位大臣,叫宫之奇,以他的才智,定要知道我们借道之意,另这礼若是送出便收不回了,要是他反悔后不让道,这礼也就白送了;荀息说:虞国大夫宫之奇,虽才谋过人,精明能干,却也不是聪慧之人,明知无用,他是不会强谏的。而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且我们的礼物只是暂时存在虞国,虢国灭了,以虞国的军事实力,必定不是我国的对手。

果不其然,虞国过去只是听说过这些宝物,但无缘亲眼观赏,时感遗憾。当时一见到这两件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一向力主联虢拒晋的大夫宫之奇急忙劝阻道:“晋使词谦礼重,必然于我国不利,虞虢唇齿之邻,久已结盟,方得国泰民安。俗话说得好:‘唇亡齿寒’。大王千万不可答应借道!”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

虞公终于不听劝谏,答应了晋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国后把虞公答应借道的事回复了晋献公。献公喜出望外,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

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走前留下四句话:“贪图人家白璧宝马,等于自己甘心饮毒酒啊!也像开了大门迎接强盗一样的啊!嘴唇没有了,牙齿自然要受寒冷啊!”

而后,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